在过去十年中,创作者经济实现了爆炸式增长,现在的产业规模是根据《福布斯》得预计为2500亿美元。而摩根士丹利得预测,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近 5000亿美元。《福布斯》2024年顶级创作者名单包括50位个人,从MrBeast到 D’Amelio姐妹,过去12个月他们的收入接近7.2亿美元。
而在十年前,网红营销机构Billion Dollar Boy的一个预测是将该行业的价值仅定为2亿美元。
我们可以看到,内容创作者赚钱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内容创作者在YouTube、Tiktok、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拿到广告与流量收益,到品牌和网红在社交媒体上跨界合作的多元化,创作者的收入上限与路径被全面打开。
根据2014年的 Izea 报告,2014年至2019年间,Instagram上的广告帖子的平均费用显著增加,从134美元增至1642美元。同一时期得YouTube广告视频,平均价格也从420美元上涨到6700美元。
现在在Instagram上,创作者可以通过品牌合作赚取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年收入。而在YouTube 上,创作者的每千次观看可以赚取1.61-29.3美元,它仍然是一个将观看次数变现的绝佳平台之一,拥有超过100万订阅者的创作者可以轻松赚取百万级收入,而拥有更多订阅者的YouTuber有时可以赚取千万乃至更多收入。
多元收入来源
10年前,当时得内容创作者更乐意接受产品公关费用作为推广报酬。现在,他们更倾向于为自己的劳动,即从内容创作与平台分发中获得报酬。
在过去10年中,内容创作者提升收入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线下场景。通常情况下,创作者的收入取决于诸如粉丝数量、观众参与度和他们发布的内容类型等因素。但现在,即使是拥有较少粉丝的创作者也可以通过内容平台上建立个人品牌来获得稳定和丰厚的收入。
随着创作者经济的成熟,创作者赚钱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这其中,品牌合作、商品和产品销售、付费内容订阅已成为核心支柱,甚至股权交易等更深度的合作模式也开始崭露头角。——“最聪明的创作者”正在“利用多种收入来源”,“他们不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积极地“利用多种收入来源”。
来自平台的基础收益依然是最传统的模式,YouTube、Bilibili、西瓜视频等平台会根据内容观看量、互动数据等,将广告收益的一部分分享给创作者。部分平台经常为鼓励特定类型内容(如短视频、直播)或扶持新兴创作者,设立专项基金或奖励计划、提供额外现金激励。
真正收入增长的大头来自品牌合作,这是许多头部和腰部创作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品牌付费邀请创作者制作推广内容,形式包括定制视频/图文、产品植入、直播带货、线下活动参与等。在将创作者的影响力产品化的道路上,我们也看到诸如基于IP衍生的周边商品、包括联名/自创品牌的实体产品以及原创内容授权等等多元方式的尝试与展开。
参与度和真实性比粉丝数量更重要
粉丝数量曾经是决定内容创作者是否可以与公司合作、是否能成功商业化的关键指标。
而在创作者经济的演进中,一个深刻的转变正在重塑价值评估的标准:参与度和真实性正日益超越单纯的粉丝数量,成为衡量创作者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关键指标。——品牌和平台不再只看粉丝数,更看重“参与度”和“真实性”。
数据显示,高参与/互动账号的转化率是同粉丝量低互动账号的3-5倍。点赞、评论、转发、观看时长等,确切反映粉丝的真实兴趣和忠诚度。2024年,小红书、抖音等主流平台都调整了推荐算法,更青睐粉丝互动密集的内容。在商业化上,如今品牌合作重点考察“互动率”而非“粉丝量”,仅从平台商单上看,品牌与粉丝互动高的创作者合作,后续复购率和付费意愿提升至少40%。
在创作者营销中也有对真实性的推动,用户开始对无休止的广告感到厌倦。2024年尼尔森调研显示,70%用户认为“真实表达”是关注创作者的首要理由。没有信任,合作和变现都难以持续。研究机构表示,人们在 2010 年代转向互联网是因为他们厌倦了传统媒体,“他们更关注那些他们能产生共鸣的新鲜、真实的内容创作者。” 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做自己”反而成了创作者的最大优势。独特、真诚的表达能让粉丝自发传播,形成口碑效应。
创作者的困扰
虽然获得收入的潜力仍然很高,但内容创作者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既受平台和商业方制约,又承受高强度创作压力,身心俱疲。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收入问题。过去几年里,因为“收入不稳定,缺乏保障”而停更的创作者数不胜数,在各个平台都能看到案例,其中不乏粉丝百万级别的腰部以上博主。目前,大部分创作者仍靠单一平台或品牌合作赚钱,只有头部极少数人能获得可观且稳定的收入。海外调查机构的数据,仅有4%全职创作者年收入能超10万美元,大多数月收入不足1000美元。
在内容高度“内卷”的生态中,长线创作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持曝光和增长,他们被迫高频产出,持续创新,导致身心疲惫。YouTube官方社区2024年调查显示,超过60%的创作者报告存在职业倦怠或内容枯竭的问题,心理压力显著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广告主和品牌不断提高合作要求、逐步侵蚀内容自主性的商业环境下,创作者往往被商业需求和粉丝期待双重“绑架”。他们不得不在自我表达和外部压力之间反复权衡,许多人因此丧失创作热情和自主权,甚至选择退出赛道。
与此同时,平台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创作者的被动局面。Insider Intelligence 2024年报告指出,YouTube、抖音、小红书等主流平台不断调整分成比例和推荐机制,有52%的受访创作者坦言,平台规则的频繁变化已成为影响个人收入的最大隐忧。在多重压力下,创作者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